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清明,给英烈写句话
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远远不是始和终两个时段的关系,更不是激进-革命与颓唐-保守的关系,而是通过随顺依他,共处于章氏唯识学之中,不断形成张力的结构性关系。
这就是说,蒙培元所说的情感的存在,不仅指人的存在,而且指宇宙的存在、天地万物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哲学问题,不是指哲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哲学中的一个分支(比如美学或伦理学),而是指哲学的核心问题或整个哲学的问题。
人类同情心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将这种情感施之于自然界,作为仁的实现,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21]但蒙培元并不否认感性情感、心理情感、自然情感,而是极为重视生活经验中的这种真情实感。 伴随着中国社会自身的现代性转化,包括儒家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现代性转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追溯到明清之际,乃至有学者追溯到西学东渐之前的唐宋变革时期。[37]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第144、77页。[60] 蒙培元:《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因此,他的情感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存在论。[46]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66、12、63、72页。[20]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第310页。
(二)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这里关键的理论问题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31] 蒙培元:《朱熹哲学生态观》,《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5期。正因为如此,它并不完全排斥一切竞争,它可以而且能够融入新的时代,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67]。《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蒙培元在其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从1980年的论文《论王夫之的真理观》[②],到2017年的访谈《情感与自由》[③]),不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力重新梳理了儒家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情感哲学(学界称为情感儒学),包括其中涵摄的次级理论心灵哲学和生态儒学[④]。[19] 这是因为:认识、意志同情感都有联系,德性之知和道德意志归根到底是由情感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儒家哲学称之为情感哲学。
载《蒙培元全集》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61]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81页。任何价值哲学都离不开主体的情感因素,包括真理价值与科学价值。[40]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5、68页。
载《蒙培元全集》第十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消解掉主体性,获得‘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冯友兰采用的正是情感的进路。[51] 蒙培元:《开辟儒学研究的新境界》,《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82] 蒙培元:《中国哲学生态观的两个问题》,《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1期。
……就性之作为性而言,只能在人的生命出现之后,而且只能从人的生命活动,特别是情感活动而得到说明。孟子具有开放型人格[59]。
中国哲学‘折中于此二者之间,兼顾理智与情感。这其中,有‘存在层面的问题,有本体论的问题。
[④] 蒙培元:《生态儒学:蒙培元生态哲学论集》,黄玉顺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47] 蒙培元:《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81](二)情感生态论这样的生态哲学思想,仍建基于情感儒学:这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最高理想,它不是出于单纯的功利目的,而是出于人的生命的需要、内在情感的需要,因此,孟子对于动物才能说出‘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蒙培元当然首先是接着讲冯友兰的新理学。[78] 蒙培元:《中国哲学的特征》,超星慕课讲座视频,2009年。[44] 蒙培元:《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儒家又将情感与认识结合起来,以情感为其认识的动力与内容,结果发展出‘情知之学。蒙培元作为冯友兰的嫡传,遵循了这个师承的传统:其照着讲是从宋明理学研究入手,代表作《理学的演变》(1984年)《理学范畴系统》(1989年)《朱熹哲学十论》(2010年),扩展到整个中国哲学研究,代表作《中国心性论》(1990年)。
‘万物一体说是儒家仁学与道家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学说结合的产物,是新儒家生态哲学的最高成就[75]。[36]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分蒙培元提出的情感理性和理性情感这两个概念:情感理性是强调理性并不是与情感相对立的,而是情感本身的理性——情理,这是继承和发展了戴震对理诠释。
由此,蒙培元所诠释的儒家性情论或情性论,归根到底乃是情感存在论。[⑥] 蒙培元:《从英语世界返回的中国哲学——评赵译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换句话说,对于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质,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21]但蒙培元并不否认感性情感、心理情感、自然情感,而是极为重视生活经验中的这种真情实感。他指出:真正说来,性只能从情上见,从‘动与‘发上见,这才是存在论的。决不能将其归结为理性主义认识论。
其中,从冯友兰的新理学到蒙培元的情感儒学及其后学是重要的一系,有学者称之为现代中国哲学的情理学派[①]。[25] 蒙培元:《主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第一章,蒙培元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台湾《哲学与文化》第二十八卷十一期,2001年11月版。对此,孟子进行了充分发挥,论证了心理情感如何是‘仁的基础。
[46](三)心灵开放论蒙培元心灵哲学的宗旨,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20] 并指出:情感哲学说到底是价值哲学,情感需要是价值之源,情感态度是价值选择的重要尺度,情感评价是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
[26]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提要》,见《专著提要》,2007年。[⑩] 蒙培元、陈明:《当代儒学研究中的诸问题——蒙培元、陈明对话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朱熹的心灵境界说》,载《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编,1993年5月。‘负的方法既是情感的方法,也是消解主体性的方法。
[29] 蒙培元:《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其实不然,冯友兰是重视情感的。
[15] 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62] 蒙培元:《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这是因为:情感中便有‘道理,这‘道理就是‘性理,也是情理。所谓‘生态伦理,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生命联系,人对自然界的万物有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要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与之和谐相处。